一位女性病人,表面話少,內心雙魚,是柴胡體質,約一年前來找我看診,主訴是確診之後易發蕁麻疹,身癢難耐,且情緒激動時更容易發,很合乎柴胡人的表現。
我依照體質調理,因為病人的問題不只如此,有時腹瀉有時頭脹,使得我每次使用的藥都不盡相同,但一直以來調整得還算穩定。
今年十一月初,因為斷為肝火型蕁麻疹,我用少量的「龍膽瀉肝湯」維穩,效果很好。
不過到了十二月,病人說最近蕁麻疹的頻率增加了,之後神奇卻也正常的事發生了,我覺得病人脈象平穩,舌部也滿正常的,之所以說神奇是因為脈像和症狀不合,之所以說正常是因為病人脈症不合的情況也不是沒有,中醫診斷的切入點多重多樣,脈並不是絕對指標。
於是我覺得不熱不寒,應是單純免疫力失調,用「小柴胡湯+五苓散」,之所以加五苓散是因為當週病人還有腹瀉的表現。
一週後,腹瀉是沒了,可蕁麻疹還是一樣,甚至觸發頻率還高了一點點。
後來找不到治病切入的角度,我使用單純治療症狀的「消風散」,不過還是沒效。
直到上一週,我一直想著還有什麼因子我沒考慮到呢?
既然病人身上沒有切入點……啊!對了,十二月變化最大的,就是天氣,之前天氣較熱,所以偶有肝火或氣熱的蕁麻疹,那會不會這次是十二月的寒流引發的呢?況且《傷寒論》不是沒有給答案,只是我忽略了這個條文。
「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、三度發,以其不能得少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。」
之前之所以沒有想到,是因為病人看似柴胡體質,且皮膚病在中醫的觀點裡,幾乎都是身體的熱造成的,不管是血熱、氣熱、鬱熱、肝火、心火,就算是體虛之人,也常將成因歸類為虛火,用溫藥的例子並不常見,再加上之前對病人用柴胡劑的效果一直都不錯,讓我有了路徑依賴。
但這次,我還是大膽地使用了「桂枝麻黃各半湯」。
一週後,病人說蕁麻疹真的又減少了,我才確認這次的思路對了。
我想起了陸游的詩句:「汝果欲學詩,功夫在詩外。」
只懂品詩不能成為一個好詩人,只會讀書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,還要一顆愛觀察愛思考的心,難怪醫師都很笨很容易被詐騙,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,是因為我們的心總是被治不好的病佔著,不管題目有沒有解,去思考解法已經成了中醫師的日常。
然後,莫名被加入投資群組的通知聲又響了……
#中醫 #尋麻疹